进口阀门

自力式调节阀

氮气减压阀

燃气电磁阀

全国服务热线 :

13299976093(微信同)

天津自闭症机构推荐:儿童自闭症社交训练如何进行?

分享到:
点击次数:1510 更新时间:2020年11月20日10:54:06 打印此页 关闭

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显著的特征,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跟他人社交的意义,无法形成互动,从而阻碍了孩子融入校园、融入社会的进程。用什么样是方式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互动沟通呢?今天的文章告诉您!

一、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互动沟通

在和孤独症儿童互动的过程中,成人和同龄伙伴(需要接受一些成人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调整自己的互动方式,才能增进和保持与孤独症儿童之间的社交——沟通。有人(Bernard-Opitz,1982)发现,熟悉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相比于不熟悉儿童的专家,明显更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和孤独症儿童保持互动。有一项研究分析了影响正面社交——沟通互动的各项因素,结果表明,熟悉儿童的成人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互动方式,去适应儿童的行为和回应模式。这些调整方式包括句法简化、重复以及夸张的非语言线索,也包括借用儿童当时所处环境中的物品、活动和事件。

通过这种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增进儿童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交动态的参与程度。

1、和儿童保持亲近的距离

当我们和孤独症儿童保持亲近距离的时候,就容易形成最有效的互动。成人要蹲着或者坐着,和儿童保持视线持平的高度。孤独症儿童容易受惊,所以要温柔地接近他们,不出声地观察一下,然后发出互动信息。

2、建立起共同关注

当存在一个具体参照物的时候,更容易分享关注。当儿童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过来的时候,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儿童是分心了,还是不理解此刻发生的事情?如果儿童没有理解此刻互动信息背后的含义,或者不理解在此情景发生的事情,就需要对互动信息进一步澄清和(或)简化。要设法让儿童当时处于表现最好的状态,然后来帮助他。要记住对人、物品或者动作的分享注意,比空洞的眼神注视更重要。

如下做法有助于建立起共同注意:

✦不出声地指向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把住儿童的手指,指向一个参照物(采取肢体提示)。

✦在用来指物的手指上,带上一个突出的线索(比如一条带子)。

✦采用一个可以预测的短语,来获取儿童的注意力(比如,“×××,看这里”)。

✦轻轻地碰碰儿童,等一等。

3、降低语言的复杂程度

成人的语言复杂程度要和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相对应。简单的、并且和活动相关联的语言能够降低儿童的语言处理负担,有助于理解。另外,要把语言和具体的参照物配合使用,以增进儿童的理解。相关的物品、照片、图片,或者书面信息,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有关过去或未来的事件。在熟悉的活动中,采用熟悉的信息,能够增进适宜的互动。研究表明,成人语言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理解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Charlop,1986;Paccia,& Curci0 1982;Quill,1995a; Rydell&Prizant,1995)。复杂的语言会导致鹦鹉学舌式的言语模仿,造成儿童难以对语言做出回应。因此,语法简单的句子,相比于复杂的句子,能够让儿童做出更好的回应。

比如,采用“猫在___?”这样的填空式问句,比正式的问句“哪儿有一只猫?”更能够得到儿童正确的回应。

简化语言的方式包括:

✦用简单的句子,而不要用语法复杂的句子。

✦用语法正确的短语和句子。

✦语言信息要具体。

✦语言要和进行中的活动相结合。

✦在相似的情形下,采用熟悉的短语。

✦把互动信息和具体的参照物相配合。

4、按需采用AAC沟通支持系统

我们在和孤独症儿童之间进行沟通时,要运用和儿童一致的语言系统。如果儿童是用手势沟通的,那么我们就要把非言语的手势线索作为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儿童能够说话,那么成人就必须用多种非言语线索来配合言语使用,以增进理解。如果儿童使用的是手语,那么成人就要采用综合沟通法(total communication,手势加口头语言)。如果儿童用沟通板或者其他辅助沟通设备,我们就要随时给他们示范这些沟通系统的使用方式。

5、采用更明确的非言语沟通线索

成人在和孤独症儿童的互动过程中,应该让各种细微的交谈元素更加明确。交谈过程中的非言语元素包括语调、面部表情、手势、情绪和节奏。把这些非言语元素加以凸显,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明确,有助于儿童领会语言含义。这种互动过程的特点可以用“慢镜头录像”来形容。有些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对成人戏剧性的表达做出回应,对夸张的社交动态更容易理解。有的儿童更容易对语调缓慢的、平静的、并且说话方式高度可预测的互动对象做出反应。不论哪种情况,互动信息的清晰度和节奏是辅助理解的关键要素。总的来说,用慢镜头录像式地表达互动信息,包括以下做法:

✦放缓节奏。

✦带有旋律感的语调。

✦戏剧性的脸部表情。

✦夸张的手势。

✦生动活泼。

✦配合音效。

✦在时间和空间上设置非言语线索。

✦运用停顿。

6、给儿童充足的时间做出回应

孤独症儿童通常在对场景信息、社会交往线索、言语和非言语互动信息背后的潜在意义进行整合处理方面存在着困难。沟通同伴在发出沟通信息之后,要采用适当的停顿,来帮助孤独症儿童区领会信息的含义。在对话过程中做出静默的停顿,也是儿童发起沟通的一个机会。另外,一个沟通信息的多次重复,特别是采用同义反复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并难以接受。

7、采用韵律化的语言

对很多孤独症儿童来说,在对话中采取韵律化的语言,并适当加以重复,能够帮助他们参与到社会互动中来。韵律化的语言包括数数、背诵和音乐,可以按如下方式来运用使儿童平静,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比如,在儿童感到焦虑的时候,唱一首熟悉的歌曲或者重复熟悉的话语)。

✦标记儿童不喜欢的活动时间长度( 比如,在儿童刷牙的时候,唱一首字母歌)。

✦标记儿童活动转换的时间(比如,用数到10的方式来度量儿童换衣服的时间)。

✦和简单的社交游戏相结合(比如,在挠痒痒的时候)。

✦作为传统社交游戏的一部分(比如,在小宝宝儿歌游戏中)。

✦增加儿童对游戏的参与程度(比如,唱“我们就是这样搭积木的”)。

✦和任何包含重复步骤的游戏相结合(比如,在捉迷藏的时候,用“____在那里?____在哪里?我在这里!”这样的歌来配合)。

8、充当“译员”辅助儿童进行同伴互动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和同龄伙伴进行的社交一沟通互动,在频率和复杂性方面都明显低于和成人之间的社会交往(Hauck,Fein,Waterhouse&Feinstein.1995; Stone&CaroMan.1990)。孤独症儿童较少主动发起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也更容易刻板。在非结构化的自然场景下,同伴互动和自发性的沟通行为就明显减少。研究表明,成人互动的可预测性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有效性,而同龄伙伴一般不太能够去适应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方式。所以,针对提升同龄伙伴关系的干预方式,就包含同伴调解过程(peer,-mediated procedures)(即对同伴加以适当培训)和示范过程(即对孤独症儿童做一些提示性的示范)。

☘对同伴加以培训

研究表明,对同伴进行适当的培训,可以增进孤独症儿童和同龄伙伴之间的互动(Goldstein&Strain,1988;Roeyers,1996)。同伴在发起模式、维持和对孤独症儿童的回应方面做出调整,可以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

对同伴的培训重点在于让他们理解孤独症儿童的沟通尝试、提高他们发起并维持互动、对孤独症儿童做出回应的能力。要鼓励同伴去友起并保持和儿童之间的互动,并教他们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这些培训可以在“同伴一孤独症儿童”之间的活动展开之前,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来进行,也可以在活动中通过示范来进行。

通过对同伴进行培训,虽然在主动发起方面没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他们对同伴互动行为的回应上、持续性上都有明显的改善。成人的示范可以给同伴更加明确的支持,让他们知道该如何与孤独症儿童互动,具体可以采取行为示范和言语指导的方法。示范是比较容易做的,这时候成人以一个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当同伴几乎没有得到儿童的反馈时,成人应该对同伴的发起行为加以持续化的强化。最终的目标是双方儿童都觉得快乐而有益的社交——沟通互动越来越多。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示范和提示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示范和提示,也有助于他们的同伴互动更加顺畅。当给儿童做示范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非常明确成人所承担的角色。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互动与成人示范给儿童如何互动,是需要做出清晰划分的两件事。比如,当成人面对面地提醒儿童给同伴发出一个沟通信息的时候,儿童通常会重复这个信息给成人,而不是给同伴。相反,如果成人站在儿童身后,用明确的非言语线索让儿童知道“我是来帮助你的”,然后用言语提示儿童向同伴发出信息,这样儿童更容易理解他应该向谁来发出信息。

下面的例子表明了这种重要的区别,其中第二个例子说明了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同伴互动的有效方式:

5岁安安在玩火车,妈妈坐在对面。这时候一个小伙伴过来玩,他拿起了一节火车,安安叫了起来。妈妈说“安安,说‘这是我的’”。安安看着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指着同伴说:“安安,看。”安安看着同伴手里拿着的火车。妈妈用口语提示说:“说,‘这是我的。’”安安的眼光回到妈妈身上,说:“这是我的”。这个对话过程没有让同伴把火车还给安安,这也不是一个帮助他和同伴进行互动的有效手段。

5岁安安还是在玩火车,妈妈坐在对面。当他的一个小伙伴走过来拿起火车的时候,安安叫了起来。妈妈站起来,走到安安的身后,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指向小伙伴。安安看向了同伴。接着,妈妈说:“这是我的”,并且采用肢体提示安安伸出手去。安安向同伴伸出手,说:“这是我的。”同伴把火车还给了他。通过这样站在他身后给予明确指示的方式,妈妈成功的帮助安安完成了一次同伴互动。

对于语言能力更好的儿童,成人可以采取一边解释同伴的行为,一边做出示范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同伴的社交——沟通行为,扩展他们的沟通能力(Twatchman,1995)。比如:

✦点明同伴的社交行为是什么意思(比如,“丽丽不懂这道数学题,所以她很困惑”)

✦提示儿童如何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回应(比如,“小翰没有听到你说的话,你要再说一遍”)

✦帮助儿童进行换位思考(比如,“乔乔不喜欢这个,所以他做了一个鬼脸)

✦帮助儿童确认自己的感受(比如,“峰峰把球拿走了,你很生气;告诉峰峰,……”)

✦点明同伴的感受(比如,“莹莹哭了,她的膝盖受伤了”)

✦提示儿童如何对同伴的情感做出回应(比如,“君君很害怕;给他这个小熊玩具吧,可能他会高兴一些”)

这些社会交往的支持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能够提升儿童对社交——沟通互动的理解能力、融入程度和参与程度。我们对沟通方式所做的一些调整,是补偿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缺陷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当然,即使对儿童的物质环境做了组织,并且对社会环境也加以适应性的改变,仍然有些孤独症儿童还是需要额外的提示和线索,才能进行社会互动。

二、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提高社交能力

事实上,生活中的社交无处不在,但却如此容易被忽略。以下举例一些简易的社交训练例子,希望启发家长懂得这些就是社交训练。可能有些家长在看完之后觉得“这样的训练到处都有啊,我也会啦。”那么家长们就开始行动吧!要注意的是:自闭症儿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就跟你合作,但是一旦孩子尝到了社交的甜头,第一个眼神、第一句话、第一次点头、第一次手指、第一次主动叫妈妈,美好的日子说不定就开始了。

利用需求制造交流

1、狠心的妈妈:

培养最早期的语言交流

宝宝饿了,拉着妈妈的手来到厨房。妈妈拿出馒头,但是不给,而是在重复4~5次“馒头、馒头”后才给孩子馒头,孩子可急得要哭了,妈妈的做法似乎不可理喻。如此反复多次,可能在某一次,孩子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场景时,他会渴望地说出“馒头”,于是妈妈就立即满足需求了。

2、贪吃的爸爸:

妈妈拿出宝宝喜欢吃的蛋糕,爸爸立即凑到蛋糕跟前,和宝宝一起眼睛盯着蛋糕,妈妈要给宝宝,可是爸爸不同意,说:“我要吃" 并伸手去拿,妈妈显出无奈的样子,问:"给谁吃呢?"爸爸说:“我吃。",妈妈就做出给爸爸吃的样子,宝宝会哭,妈妈就问:“宝宝要吃吗?"不管宝宝有无说话的能力,都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发出"我”或“吃”或"蛋糕”, 或做出了恰当的动作和眼神(包括央求地看妈妈和愤恨地看爸爸的眼神),妈妈会立即把蛋糕给宝宝吃。让孩子知道,只有说话了、看眼睛了,才可以获得想要的蛋糕。

3、“愚蠢”的妈妈:

将一个简单需求满足变成数个回合的交流训练

牛奶放在高高的橱柜上,在橱柜上还同时分开距离地并排摆放着无色的开水、黑色的中药。

孩子想喝牛奶,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橱柜边,意思就是要喝牛奶,可是孩子的眼睛并不看着妈妈,也不用手指。

妈妈这时要蹲下身子,眼睛与孩子的眼睛平行,等待着孩子的目光接触,当孩子终于用眼睛看着妈妈的时候,妈妈就用手指向橱柜的上方,说:"牛奶、牛奶、牛奶。”然后,取下白开水(而不是牛奶),递给孩子,孩子生气,摇手示意错误。

妈妈说:“错了,这是开水。”然后,再取下牛奶,唠唠叨叨地说:"牛奶、牛奶、宝宝要喝牛奶。”再给孩子喝牛奶。如果孩子说出“奶”或“牛奶、喝牛奶、我要喝牛奶。”则立即给予满足。

4、活动障碍法:

培养启动社交能力

孩子在骑玩具车前行,爸爸伸出手阻止骑车前行,孩子会发出声音(不管什么声音),于是爸爸就抬起手,小车可以继续前行。一会儿,爸爸又用一个小凳子阻止孩子骑车前行,孩子又做出一个动作表示抗议, 爸爸又放行,反复这样的阻止,让孩子感知,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是有用的。

利用停顿制造交流

如:吹肥皂泡:

发起交流

孩子很喜欢看吹出来的肥皂泡,爸爸吹着吹着,在孩子高兴地看着时停止,孩子希望继续吹,此时可诱导他做出一些交流行为(例如看爸爸、发声、做手势等)。

如:摇摇停:

发起互动信号

让孩子躺在床单上,两个大人摇晃他,孩子很喜欢。摇晃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孩子会做出反应要求继续摇晃,大人于是继续摇晃。类似的还有跳跳停、痒痒停。大人手指在孩子身上挠痒痒,孩子很喜欢,在适当时停止,孩子会再一次要求,此时诱导孩子看我们。

如:突然停止的歌声——“唱歌停顿法”:

培养孩子发出社交信号的能力

孩子总是在听到妈妈的歌声时会显得很高兴,妈妈于是经常给孩子唱歌。可是,这一次,妈妈唱歌的时候,在唱到某一句时,突然停顿下来,这时孩子会惊奇地看了一下妈妈,妈妈就继续唱下去,过一会儿又停顿,重复两三次。这个活动可以训练宝宝目光注视,同时让宝宝逐渐感知到,他(她)的眼神具有“命令”的作用。

如:停顿的活动:

培养发动社交能力

孩子喜欢爸爸举高高,于是爸爸经常会把孩子抱起举高,可是这次,举到一半,爸爸停下来了,孩子也许会发出声响、也许会看一眼爸爸’好像是说:“怎么停下来啦",当出现了这个反应,爸爸就不再停顿,继续举高高了。

利用变化制造交流

1、突然跑出来的小车:

训练共同关注能力

妈妈和孩子坐在一起,爸爸坐在远处,突然爸爸把一辆孩子喜欢的玩具车推出去,妈妈立即惊奇地说:"宝宝,看小汽车,是爸爸推过来的。”

2、不按规矩丢来的小皮球:

训练孩子发出社交信号

爸爸和孩子一起丢皮球,爸爸数“一、二、三”,然后丢出皮球,孩子接球;数次后,爸爸突然在数到“一”时就把皮球丢出,或在数到"三"依然没有把皮球丟出(即提早或延迟丢皮球),孩子会用某种眼神注视爸爸,爸爸做出可笑的表情,发出抱歉的声音。这种有悖常规的活动往往会引出孩子主动发出社交信号。

3、显而易见的错误:

孩子已经认识颜色了,爸爸在和孩子玩泡泡球时,大声说:我要一个红色的球",但却在孩子面前拿起了一个蓝色的球,并"大肆宣扬”。爸爸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孩子意识到之后,可能会大声说出或做出反对的动作,主动指出爸爸的错误。

4、突然摔倒的老师:

老师在游戏室走着,突然有意摔倒,先表现痛苦的表情,然后哈哈大笑。当孩子对老师这个突然的动作行为感兴趣,他就有可能模仿老师摔跤。

模仿、示范与演练

1、模仿孩子的行为:

模仿孩子的某些刻板行为(例如拍手、转圈)或其他他所喜欢的动作或行为,让孩子感到你挺有意思,于是会注意到你或望着你。不管孩子做什么,你都模仿他,得到他的注意后进而用一个新的玩具吸引他,吸引他来模仿你。前面是你模仿他,目的是让他注意你的存在,进而他才有可能模仿你。

2、镜子里的我和妈妈:

妈妈和孩子一起坐在镜子前,给孩子一块糖,妈妈也一起吃糖。当孩子在吃糖时,妈妈也大声地、津津有味地边吃糖边念叨 "糖好吃,糖好甜,我喜欢”;下一次,也是在镜子前,妈妈拿出的是两片黄连,孩子放进口里,立即吐出,与此同时,妈妈也吃了,又大声地说:“好苦,好苦,呸呸,不吃”;

相似地,可以一起在镜子前摸热气腾腾的毛巾、冰凉的冰块……妈妈总是要用真实而略带夸张的语言和表情表达感受。目的就是让孩子感知到,这样的感觉是什么,妈妈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感觉。

3、示范法:

爸爸妈妈相对而坐,孩子坐在旁边,妈妈对爸爸说:“把红色的积木放进盒子里。”爸爸照做了,妈妈说:“真棒",并给予爸爸一个小饼干,爸爸得到了饼干并津津有味地吃掉。接下来爸爸说:“妈妈,我可以吃块糖吗? ”妈妈说:“可以”,然后就给爸爸一块糖。可以以同样的方式示范各种不同的恰当的社交行为,让孩子看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并逐渐懂得模仿。

4、情景演练法:

孩子和妈妈相对而坐,爸爸坐在孩子身后,桌子上摆放着蛋糕。爸爸在孩子耳边轻声提醒:“妈妈,我要吃蛋糕”,孩子也跟着说:“妈妈,我要吃蛋糕",于是妈妈就给孩子蛋糕。还可以演练更为复杂的社交情景,例如去超市买东西,请求帮忙,与小朋友一起玩等。

5、录像演示法:

将孩子平时不当的社交行为记下来,将其他孩子的正常社交行为或让他们表演出正常的社交行为并拍成录像,或选取有类似情景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短片,播放给孩子看,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这样的行为。

利用游戏学习社交

1、木头人:

互动,遵守规则,轮流

三个人一起玩,妈妈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于是谁都不能动,谁动了,谁就要受到惩罚。之后可以轮流当发号施令的角色。

2、三人投篮比赛:

学习轮流、输贏概念

一个框子,五个小球,孩子先投,然后爸爸投,最后妈妈投,必须按照顺序,投篮进筐多者得到表扬和零食奖励。

3、两人三足:

培养同步协调能力

爸爸的右脚和孩子的左脚绑在一起,向着有红线的终点前进,过程中孩子和爸爸需要彼此调节、统一步伐,才能顺利到达终点,到达终点后孩子可以获得奖励。还可以演变成多组比赛。

4、石头剪刀布:

教孩子揣摩他人心思,顺便认识、接受或学会撒谎

在孩子掌握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后,爸爸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爸爸可以预先告诉孩子:"我马上会出剪刀”,让孩子养成提前根据别人的心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习惯,如果最后孩子真的出了石头,说明孩子懂得规则了。待孩子练好这个技能之后,爸爸又说:“我马上会出剪刀”,但是实际却出了布,孩子或许会不高兴,爸爸却笑着说:"我骗你的。"

5、找妈妈:

学会看眼神、表情及手势动作

妈妈藏起来,孩子找不到。爸爸在旁边用表情、手势或动作向孩子做出提示,引导孩子找到妈妈。

6、捉迷藏:

揣摩别人心思能力

捉迷藏也许是很多自闭症儿童喜欢的游戏。但实际上,多数自闭症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玩,尤其是不会躲,总是把自己躲在一个谁都看得见的地方,或者在别人还没走近的时候就自己跳了出来,完全藏不起来。早期可以有一个人跟孩子一起躲,让他(她)认识到没有被找到的人才是厉害的,知道要怎么躲才不被人发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躲,有时又让孩子找。这个游戏可以经常玩,需要反复训练。

7、猜中有奖:

眼神、表情、动作交流

家长两手握拳,其中一个手有糖,让孩子猜猜糖在哪里,期间妈妈做出夸张的表情,引导孩子通过看妈妈的表情等发现糖在哪里,猜中之后可给予奖励。

利用共同完成的任务

学会社交

1、拔河抢饼干:

合作与竞争游戏

一条绳子,中间有一块饼干。爸爸在绳子的一端,妈妈 和孩子在另一端,两边同时用力把绳子拉到自己这边,进行拔河。胜方可获得饼干作为奖励。

2、抬水去浇花:

合作游戏

一个水桶,一根扁担,妈妈一边,孩子一边,两一起抬水去到阳台,给花浇水。妈妈从中应表现出由于得到孩子的配合而完成了这 件事,感到非常高兴。

3、搬箱子:

帮助

一只大纸箱,爸爸要把它放到桌上,装作很重搬不动的样子,呼喊妈妈和孩子一起来帮忙,结束时爸爸说:"谢谢你们。”

社交图片及社交故事

1、社交图片

社会学习:

四张图片,按顺序排列分别是小兔子在外面玩;风把小兔子的帽子吹掉了:小狗帮助把帽子捡起递给小兔子;小兔子说:“谢谢狗狗。"

不良行为的后果:

四张图片,按顺序分别是小猫在窗台上玩;不小心把花盆弄到楼下去了;花盆被摔得粉碎;猫妈妈批评小猫。

求助感谢:

四张图片,按顺序分别是小猴子要过河吃桃子,河水很深,旁边站着大象爷爷;小猴子问大象爷爷:“大象爷爷,你背我过去好吗? ”;大象爷爷答应了,并把小猴子背过去了;小猴子过了河,说:"谢谢爷爷”,吃到了桃子很高兴。

2、社交故事:

“同学请我一起玩”——课间是同学们休息的时间,同学们都会一起玩耍。有时候同学会邀请我一起玩耍。如果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可以说:“好呀,一起玩吧”,然后便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不过,有时候我可能不想加入他们的游戏,我可以有礼貌地对他们说:“你们玩吧,我暂时不想玩,下次再玩吧。”这样,同学都会觉得我很有礼貌,下次还会邀请我玩。

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我们强调社交训练无处不在,但是每一个社交活动中都存在着认知、感知觉、运动的成分。在我们进行认知学习之时,一般也同样有社交能力训练成分包含其中。

自闭症患儿的任何活动,只要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在父母或者老师引导下的活动,则都可以有社交、情感、情绪等成分。从单调的爸爸举高高游戏到复杂的老师教导孩子认汉字做算术,都是如此。自闭症孩子似乎更愿意生活在自己单纯的感知觉世界中,但是为了把孩子引领出来,我们就必须做到总和孩子在一起。

三、孩子生活和活动中的社交元素有哪些,怎么用?

对于两三岁的初诊的自闭症孩子,我们训练的第一步总是让孩子学会:看、指、应、说。当他学会了看、指、应、说,下一步就是要训练孩子被动的交往、主动的交往、高质量的交往,这就是自闭症从重度到中度再到轻度乃至走向正常的过程。让他有需求,比如对食物的需求、生活的需求、甚至精神的需求……他会主动提出来,然后想让我们帮助他满足这些需求,这时候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情境都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社交元素”。

举几个例子告诉家长如何把这些社交元素加入到训练当中。

“分享”

“羡慕”

“竞争”

情景:爸爸买来了孩子喜欢的蛋糕。

妈妈通常说:“宝贝,吃吧!”

孩子开始吃了。

看到孩子快吃完时,妈妈继续问:“还要不要?再给你吃!”

然后孩子就全吃完了。

其实这样就浪费了一个做训练社交的好时机。

换一个角度,家长可以像这样做——

蛋糕买回来了,切成三块,然后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盯着蛋糕。

妈妈说:“宝贝,吃蛋糕喽!”

爸爸跟来问:“我也要吃,妈妈也要吃,那谁先吃?”

孩子要吃大的,爸爸也想吃大的,妈妈也是,结果只好分蛋糕,分到小蛋糕的爸爸还“不高兴”,撅着嘴巴说”哼,我的这么少”,分到多的妈妈洋洋得意,露出夸张的笑容。

大家都在争大块蛋糕,不要小块,这是“竞争”。

如果孩子懂得“石头剪刀布”游戏,这里可以加入这个环节(当然很多自闭症孩子到了很大也不懂得这个游戏的真正意义,而普通儿童往往是很自然就学会了,因此石头剪刀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交游戏。

最后,妈妈说:“爸爸和宝贝都表现很不错,所以一人一块大蛋糕。”

这就表现出了社交元素中的“分享”、“羡慕”、“嫉妒”、“恨”。石头剪刀布体现的是小朋友(大人也是这样的)之间的社交游戏规则。

“轮流”

“争荣誉”

“奖励”

假设场景1:早上10点半

过去的做法: 老师带着孩子在操场拍球,让孩子一个人拍、拍、拍,一直拍十五分钟,结束,回家,完成了一项粗大运动和手眼协调的任务。

现在:小红、小明、小白三个孩子同拍一个球,规则是每人拍一分钟,由老师在旁边计数。

第一个球,小红拍,接着小明,最后小白——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了“轮流”。

当孩子们学会了“轮流”,下一步就可以“争荣誉”。

老师可以引导,在这一分钟里,三个孩子谁拍得好、拍得多呢?

负责计数的老师给出答案,这一分钟里:小红16个、小明15个、小白20个。

拍得最多的小白就能得到奖励,这样的过程既有“认知”有“竞争””比赛”和“荣耀”。

假设场景2:小明跟妈妈去超市买菜

来到超市,妈妈计划买菜,买苹果,孩子也经常来这里,熟悉这里。

妈妈就要设计社交,”小明,苹果在哪里呀?“训练孩子指、说“在那里”。

到了放苹果的地方,“小明,帮妈妈拿八个苹果(认知加社交)”,

小明拿了,表扬他;他不理睬,抓住他的手,一个一个数,”一个,两个、三个、…、八个”(辅助),然后表扬。

离开超市前缴费,“小明,把钱给阿姨”…..

以上所提到的社交训练看起来是不是并不复杂?

自闭症训练中,最重要的是“别让孩子一个人独自忙着和独自闲着”,无论孩子是乖乖地独自玩耍还是动个不停的独自跑动都要尽量避免,务必让孩子总是处在与他人互动的情景和活动中,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告诉家长,在大量的两人或多人活动、游戏、生活中的“社交元素”。

总结起来,社交元素是”看、指、应、说、点头同意、摇头不同意、征求意见(“我可以吃海苔吗?”而不是“海苔”,“带我去上街,好吗?”而不是“要上街”)、提问、参照大人的眼神和表情来知晓自己行为的可行还是不可行、告诉(“妈妈,外面下雨了”)、显示(“妈妈看,苹果”)、炫耀(”妈妈,我的积木搭好了”,而不是独自搭好推到有搭)、得意、吹牛(“小白,我家里有一千辆汽车”)。

还包括,知道他人感受和情绪,猜测他人想法,学习与同伴分享物品、分享情感(快乐、痛苦、悲伤)、让位置、端茶给别人喝……发起对话、维持对话、询问、语言求助、啼哭求助、赞美、祝贺,同情、安慰等能力。

通过集体游戏,懂得集体社交规则,比如轮流、互利、共享,谦让,随大流,妥协等好的社交能力,也不妨学习一些告状、讨好、埋怨、抵赖、搏嘴、撒谎、圆滑、对骂等看似不好但实际生活中却也应该会有的社交手段。听懂隐喻,比喻、惯用语,成语及语调变化等语言规则,喜悦。羡慕,内疚,妒忌,怨恨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这些活动还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体验了个人的自豪、光荣,骄傲,和无能、自卑、耻辱的双重感受。同时也逐步体验“我们小组”“我们班”、“我们学校”、“我的国”的集体荣誉感。最终,要实现的能力是“荣辱感”,知荣辱、知好歹、指亲疏、知安危等等,这是孩子们能够融入社会(上幼儿园、上小学乃至日后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

普通儿童的社交能力几乎是本能地学会的,而自闭症孩子是训练出来的。需要提示一点,每一个患自闭症孩子都不一样,需要在某一项活动添加什么社交元素,也是有讲究的。正规评估当然好,但是也可以自己评估,按照“观察-记录-分析-计划-执行“这样的一个路径,重点对孩子在与父母以及小朋友一起时的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的社交进行评估,也可以设计出个性化的社交元素训练法。

也许一开始挺难,但慢慢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真的社交随时可教啊!

记住,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活动中,社交训练无处不在。只要家长有心,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可以给孩子做社交训练

拓慧儿童关爱发展中心是一家以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为主,集语言开发、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潜能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专注于为2-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阿斯伯格症、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社交缺陷、智力发育迟滞、语言发展迟缓等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的专业机构。本中心教师均为立志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特教专业毕业生,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成功的个案经历。在拓慧进行康复训练之后,众多学生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或者普通小学就读,实现融入社会的目标,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为此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联系电话(微信)13299976093

上一条:天津语言发育迟缓康复训练机构: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坚持和训练! 下一条:天津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自闭症情绪障碍?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感受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