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阀门

自力式调节阀

氮气减压阀

燃气电磁阀

全国服务热线 :

13299976093(微信同)

天津自闭症机构康复案例汇总:以为孩子好了,却又送回机构:自闭症干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分享到:
点击次数:1064 更新时间:2022年05月19日09:13:58 打印此页 关闭

为什么家长要反复把孩子送来机构?

送进幼儿园(学校),是康复干预的终点吗?

孩子顺利从学校毕业,就意味着干预成功了吗?

孩子的康复永远没有真正成功的一天吗?


-01-


在幼儿园与干预机构之间


徘徊的孩子


我一共见过小新妈妈2次。

2年前,我在老家一个比较有名的康复机构做实习老师。第一次见到小新妈妈,是她来给孩子办离校手续。“有幼儿园同意收我家孩子了,终于要上幼儿园了,你们也抓紧找一找吧,孩子总在这也不长久。”她开心地和其他家长说。

老师们告诉我,3岁的小新才来了3个月。刚来的时候,问题行为比较严重,很多技能都不会。经过3个月的密集训练,小新的各项能力都提升了不少:老师喊名字的时候,知道回应;在老师的提示下可以自己上厕所;吃饭不需要喂;语言能力也还不错,看起来,在幼儿园需要的一切基本技能都具备了。

小新妈妈急着让孩子上幼儿园。

但其实,教小新的老师,是比较担心的:“这些技能的准确率没有想象中高,很多时候,小新都需要别人的辅助,如果没有提示,完成度很低,这并不意味着他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而且小新社交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多大的进步,建议还是在机构多训练一段时间。或者拿出半天到幼儿园,半天继续训练。”

但是小新妈妈执意要让孩子直接去幼儿园。

我能理解小新妈妈的焦急,身边同龄的孩子都陆陆续续入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而且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上入园的“最低门槛”就行,剩下的可以到幼儿园慢慢学。

1个月以后,我又见到了小新妈妈,来办入学手续。老师们都没有太意外,在幼儿园适应不来,只能把孩子再送回来。

我实习结束以后,就离开了那家机构。后来,听那的老师说,小新训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妈妈还是坚持把他送进幼儿园,后来又被劝退了,又回到机构去,反反复复好几次

不知道小新现在怎么样了。

-02-


送进幼儿园,

是康复干预的终点吗?


其实,小新的故事并不是个例,甚至还很普遍。

孩子有了一些进步,家长们就急着把孩子送进幼儿园,送进学校。但是,孩子在新的集体中难以适应,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回来,再有进步再把孩子送走,反反复复。

很多家长都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或学校”为康复干预的目标。只要孩子能入园(学),就“大功告成”!至于以后,只要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玩游戏互动,耳濡目染之下,就会慢慢好起来。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自闭症孩子不同于普通儿童,他们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欲望都很低,即便有人在他身边提醒帮助,他也可能从头到尾都不看你一眼。机构里老师的干预都很密集,可以做到一对一授课,老师教很多遍,孩子可能只能成功做出一遍。

而在幼儿园里,更多需要的是主动学习。“看见小朋友排队了,我也得知道要跟上;看到小朋友去拿玩具了,我也知道要去指定的地方拿。”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老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不可能一直盯着一个孩子而不管他人。有时候,老师的辅助不及时,做对没有强化,做错也很难被发现,如果孩子有了问题行为,没有及时的纠正,也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家长在机构与幼儿园之间徘徊,对孩子又有什么影响?

原以为孩子经历的多了,即便没有进步,也能维持已经有的技能。但是,在徘徊的这段时间里,可能因为环境的不稳定、没规律不适合的教学、不及时的辅助... ...总是做不到的挫败感、对环境的不安,让孩子开始抗拒训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甚至以前学习过的技能,也要重新开始教。

所以,“上幼儿园(学校)”从来就不是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这只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点。入园(学)只是其中一步,如何留在集体中,才是我们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而且,我们要等孩子准备好了,再让他走进集体,着急融入可能带来的是反效果。

-03-


孩子顺利从学校毕业,

就意味着干预成功了吗?


集体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另外一种环境,这意味着能够更少地依赖别人,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这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孩子接受了挑战,孩子顺利留在了集体中,就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孩子顺利从学校毕业,是不是就意味着康复成功了?孩子成年了,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干预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同人生阶段需要面临不同的难题,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

上学,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能够顺利留在学校,证明孩子是有能力应对这一阶段的难题的。

当孩子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对于大龄自闭症孩子来说,安置形式有限,很多人从紧张忙碌,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在家里又很放松,没了需要严格遵守的规矩,很容易就出现“退步”。

我以前问过一个家长,她说:“这种反转的事情太多了!感觉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都挺好,离开学校以后,待在家里,什么问题行为都冒出来了。

受现实因素影响,孩子从学校毕业以后,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步入社会,这段时间,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了。自闭症的教育是全天候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不能因为“孩子挺好的,会很多。”就放松要求,普通人在松弛的节奏中还很容易变颓,自闭症孩子也一样需要严格要求,不要让十几年的辛苦干预付之东流。

所以,即便孩子顺利走出校园,也并不意味着干预教育就可以到此结束了,孩子也需要继续学习。只不过,不会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密集的干预,更多的责任,放到了家长的身上。监督孩子,帮孩子保持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04-


孩子变成什么样才算干预成功?

干预是否成功,我认为,对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标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一定的标准。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顺利毕业、成年以后有事可做... ...这些都是不同阶段成功的标志

学前的时候,能够简单自理,听懂一些指令,能够简单沟通... ...这些都是那一阶段成功的标志。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期,可能还是这些能力,就是标准变了,这些能力对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我认为,孩子成功康复的标志,就是在现阶段,孩子能够“顺利”地生活,不会被障碍牵绊住脚步。打个比方,3、4岁的时候,我就要求孩子能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可以自己午睡,能自己上厕所,我不要求她能自己走从家到机构这条路,也不要求她能整理自己的屋子。这些都不是这一年龄必须要干的事情。

有家长觉得毕业已经算干预成功了,有家长总是烦恼孩子得干预到什么时候是个头,总有“未尽事宜”。这两种想法走向了两个极端。

——“你家孩子会这么多,又能自理又能背诗,我觉得这干预的挺好的了。”

——“哎呀,哪啊,还不行,他背诗还行,可不会写,我就想让他能写出来。”

“能写诗”是孩子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吗?如果不会,会给他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吗?显然,是不会的。有时候,我们总会陷入这种旋涡:纠结于孩子怎么不会这个技能,不会那个技能,明明其他孩子都会

可我们的孩子不是其他孩子,和别人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一切,都要和自己比,才有比的价值。如果这个“技能”不管是会与不会,都不能给我孩子的生活带来影响,又何必去纠结呢?

所以,只要孩子能够适应当下的生活,我就认为干预是成功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功,我们总给孩子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来拆解难题,一步步突破,我们也应该把孩子的人生阶段拆开来看,不要总是纠结我孩子这个还不,那个还不行。

给自己一点信心,也给孩子一点信心。

但这个成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下来了,阶段的成功是要告诉我们:开始为下一阶段的人生努力吧!

干预没有真正成功的一天吗?

心态决定一切。

拓慧儿童关爱发展中心是一家以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为主,集语言开发、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潜能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专注于为2-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阿斯伯格症、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社交缺陷、智力发育迟滞、语言发展迟缓等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的专业机构。本中心教师均为立志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特教专业毕业生,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成功的个案经历。在拓慧进行康复训练之后,众多学生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或者普通小学就读,实现融入社会的目标,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为此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联系电话(微信)13299976093